3.转运管理
每天需要专职运输人员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各科室产生的医疗废物运输至临时存放地点。运输过程中应穿戴防护服、防护帽、口罩、工业围裙、工业靴以及使用后的一次性橡胶。手套等防护用品,定期体检,运输前检查医疗废物标签,运输过程中密封防止泄漏。运输完毕后,运输工具应及时清洗、消毒。在运输、收集、储存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预防暴露伤害。发生暴露伤害时,应及时向医院感染科报告,根据职业暴露情况立即处理,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4。临时储存设施及管理
积极整顿医疗废物临时存放点,清理临时存放点附近的杂物。我院医疗废物暂存区远离医疗、食品加工、人员活动区域,并做到防漏、防鼠、防蚊。防蝇、防盗等措施密封严格,设有“禁止吸烟、饮食”、“未使用人员禁止入内”以及医疗废物专用警示牌。有员工办公室及冲厕、消毒设施。医疗废物在临时存放点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运输前两天。工作人员每天使用84消毒液对交通工具和临时存放区域进行浸泡、清洗、喷洒消毒。
5。报名
我院各科室、暂存处均建立了医疗废物回收登记簿。每天医疗废物产生部门与运输人员交接后,双方将对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时间、负责人签名等详细信息进行登记,资料保存三年。暂存处移交给开封医疗废物处置中心时,必须认真填写移交联的所有内容,一式两份,记录保存五年。严禁自行处置医疗废物,禁止转让、出售医疗废物。医疗废物管理小组每月定期进行检查。
6。应急预案
已建立医疗废物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对转运过程中发生泄漏、扩散的情况采取应急处理措施。对污染区域进行消毒,严格防止二次污染,确保安全。
7。培训
传染病控制科定期对医院医护人员、后勤人员进行医疗废物管理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培训。特别是对从业人员进行相关法律、专业技术、安全防护等知识的培训,提高大家规范处置医疗废物的水平。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进一步加大医疗废物监督管理力度,将医疗废物管理提升到日常监管的重要位置,切实落实医疗废物各项管理职责,使我院医疗废物管理工作真正规范化、制度化、长效化。 -学期。改变。
医疗废物污水自查报告6
1。完善组织、健全制度:
成立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小组,明确职责和任务。制定了医疗废物管理制度、专用运输工具消毒制度、医疗废物收集者个人防护制度以及专职医疗废物收集者职责。建立《医疗废物分类表》、《医疗废物处置登记册》、《医疗废物转运联票》等,建立医疗废物集中安全处置和统一管理流程,保障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正常运行。
2。分类收藏管理:
规范医疗废物分类收集,严格分类收集医疗废物(感染性废物、传染性废物、破坏性废物、感染性破坏性废物),防止医疗废物与生活垃圾混合。将医疗废物放入带有“警告”标志的专用包装或容器中,将有害废物放入专用利器盒中,不得再次取出。当医疗废物达到3/4满时,应进行有效密封和标记。病原培养基、标本、菌种、病毒株保存液应经高压灭菌后作为感染性废物处置。对传染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进行隔离,采用双层专用包装,并及时密封、贴标签。
3。收集、运输及专业管理:
运输医疗废物的专业人员在运输时必须穿戴防护服、口罩、帽子、手套、防护鞋等。他们必须持有工作证明并定期进行体检。运输医疗废物的人员必须每天按照规定的时间和路线将医疗废物运至暂存库。土地。收集、转运医疗废物时,必须按照指定路线转运,使用指定电梯,禁止同时载人和运输医疗废物。电梯运送医疗废物后必须立即进行消毒。运输前应检查医疗废物标识、标签、封条,防止运输过程中丢失、泄漏、扩散。运输车辆必须有防泄漏、防脱落设施,并易于清洁、消毒。运输完毕后,运输工具应及时清洗、消毒。严防曝晒伤,发生曝晒伤及时向上级报告。
临时储存设施及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区,暂存区远离医疗、食品加工、人员活动区域;有防鼠、防蚊、防蟑、防盗、防漏电措施;易于清洁消毒 暂存点消毒管理:医院暂存点警示标志清晰,交接记录齐全,消毒记录及时。配备相应的消毒工具、器具和设备,定期消毒,严格落实安全防护工作,使用有效含氯消毒剂浸泡或喷雾消毒。医院医疗废物暂存区有专人管理,并设有“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标识。医疗废物转运出去后,应当及时对暂存点进行清洁、消毒。产生、运输医疗废物的部门应当对医疗废物的种类、重量、时间、目的地、负责人签名等进行登记,登记信息应当保存3年。医疗废物不得自行处置。禁止转让、买卖事故,并定期检查。《应急预案》发生医疗废物事故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安全应急措施,防止医疗废物转运过程中泄漏造成二次污染,确保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