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二年级教学计划第一卷
1.本学期教学指导思想
1.注重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生活体验,并为学生提供他们熟悉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
2.增加与现实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注重选择充满孩子兴趣的学习材料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愉快的数学学习体验。
4、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
5、把握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发展,适当改进评价学生的方法。

2.班级分析:

经过一年的数学学习,二年级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数学的学习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动手操作、语言表达等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合作互助意识也明显增强,但学生之间存在明显差距。由于这是我刚刚接手的班级,所以我对学生们各方面的情况了解不多,但我感觉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还是很高的。因此,在本学期的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3.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书面计算、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角度的初步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还有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组织方法和一拖二条形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4.本学期教学主要目的要求
​(一)知识技能
1.掌握10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的加减法估算方法,体验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初步了解厘米、米的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习使用秤测量物体的长度(限于整厘米);最初培养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3.初步了解线段,能够以厘米为单位测量线段的长度;初步了解角和直角,知道角各部分的名称,能用三角形判断角是否为直角;初步学习画线段、角度和直角。

4.能够识别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对轴对称现象有初步了解,能够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对镜面对称现象有初步的了解。

5.初步了解统计的含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组织数据。

​​​(二)数学思维
​​ 1.能够运用生活经验解释相关数学信息,初步学会用具体数据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2.初步了解统计的含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能够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组织数据。对条形图(1个格子代表2个单位)和统计表格有初步的了解,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和回答简单的问题。

3.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事物的排列组合数量,培养学生初步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意识。顺序和综合的方式。
​(三)解决问题
1、体验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2.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案。
3. 有与同学合作解决问题的经验。
4.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一般过程和结果。

(四)情绪与态度
1.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周围某些与数学有关的事物产生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教学活动。
2.在别人的鼓励和帮助下,你能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一定困难,获得成功的经验,有信心学好数学。
3.体验观察、运算、归纳等学习数学的过程,感受数学思维过程的合理性。
4、在他人的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
5.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6、养成做作业认真、字迹工整的好习惯。

7.通过实践活动,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5.教学措施

1、整体把握教学目标。它不仅仅是基于经验,过去是如何教授的,现在也是如何教授的;也不允许改变教科书。教材中的所有内容都有统一的教学要求,但应根据教学方针并结合教学进行适当调整。要防止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习方法的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应包揽全部工作,而应在课堂上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探索、交流和实践。

3、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我们要关注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决应用问题的能力,同时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注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的适当渗透,这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某些数学内容。

6.注重教学的开放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教材中一些例子和练习的安排突出了思维过程。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暴露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

7、精心设计教案,注重多媒体的应用,让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学得踏实。

8、要渗透德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独立思考、克服困难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