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例文第1部分
1.婴儿期:一岁以下的婴儿
2.儿童:指2-3岁儿童
3.吹座:指幼儿(亦作“将军角”)
4.豆蔻:指十三岁的女孩
5.吉吉:指十五岁的女子
6.冠:指二十岁的男子(亦作“弱冠”)
7.二里年:指三十岁
8、四十岁:指四十岁
9、知命年:指五十岁(亦作“知命”、“半百”)
10.六十岁:指六十岁
11.七十岁:指七十岁
12、老年:指八十、九十岁
13.七一年:一百岁
2.明清科举
(始于隋,盛于明清,清光绪三十一年废)
(1)级别:书院考试(又称“童试”,县级考试,儿童参加,考试合格者称“生元”,即“秀才”。)
乡试(又称“求威”,乡试,学生参加,考试合格者为“举人”。)
普通考试(又称“春威”,部级考试,全体考生参加,考试合格者授予“功士”。)
殿试(部科考试,皇帝主持考试,贡士参加,通过考试的人称为“进士”。其中第二名称为“第二名”,第三名称为“探花” ”)
(2)内容:四书五经等,规定文章格式为《八部散文》
3.古代的重大节日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一年的开始。
2、人节:正月初七,主为小儿。
3.上元:正月十五放灯笼,又称“元宵节”
4、社日:春分前后,人们祭祀、祈农。
5、寒食:清明前两天,三天不生火(伍子胥)
6、清明节:四月初,扫墓祭祀。
7.端午节:五月初五,吃粽子划龙(屈原)
8.七夕节:七月初七,妇女乞讨巧物(牛郎织女)
9.中元节:七月十五,祭祀鬼神,又称“鬼节”
10.中秋节:8月15日,赏月思乡
11.重阳节:九月初九,登高栽茱萸,避灾
12、冬至:又称“至”,是节气的起点。
13.腊八节:腊月初八,喝“腊八粥”
14、除夕夜: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以旧迎新
4.古代的刑罚
1、纹身刑:又称“墨刑”,在额头、脸颊上纹字、墨。
2.惩罚:割掉鼻子
3、鞭打:也叫“棍刑”,打板子(背、腿、屁股)
4.砍脚:砍脚(和氏璧)
5.宫刑:也叫“贪污”,切除男性生殖器(司马迁)
6.宾刑:去掉膝盖骨(孙宾)
7. 大皮:斩首
8、烧:把人烤死
9、劈车:又叫“五马肢解尸”(商鞅)
10.汤锅:把人煮死
11.腰部剪断:从腰部剪下
12.凌迟:又名“千刀万剐”
13.废弃的市场:街上的尸体
5.古代年表
(天干:甲、乙、丙、丁、无忌、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四无未、酉戌亥)
(1)干支推算:将“天干”与“地支”一一对应来标明年份的方法。其特点是:
A. 每个天干地支组成一个历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B、天干地支的相配总是奇数对奇数,偶数对偶数,奇数和偶数的组合是不可能的。
C. 60年的循环周而复始。
*公历年份转换为干支年的方法(略)
(2)按年号历年:从汉武帝开始,皇帝即位时就有年号,此后用皇帝的年号来标注年号。如:康熙元年等
*纪元日期和干支日期可以一起使用,如:顺治二年四月乙酉
(3)太子年年表:春秋战国时期使用的一种年表方法,如:赵惠文王十六年
6. 职务相关问题
1. 单词
(一)授予官员:
除外(2) 晋升:移动、提升
(3)降级:降级到左边
(4)免职:撤职
(5)招聘:招聘
(6)京官调地方官:迁出
(7)部长辞职:讨骨头
2.第六部分:
(1) 人员(正式任免、晋升等)
(2)户部(地税户籍等)
(3)礼部(礼部、科举学堂等)
(4)刑罚部(司法监狱案件等)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例文第二部分
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知识;教学实践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在不同学校阶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高中阶段重点应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引导学生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在“大语文”教学背景下,实现语文教育目标的重要基础是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掌握。鉴于文化知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笔者对“文化知识”题的准备提出了一些建议,并征求了方家人的意见。
1.文化常识的社会学内涵及概念范畴
“文化”是“人文文化”的简称,出自《易经》卞卦》:“刚柔相济,为天文;文明之终,为人文。观天文观时变,观人文,并转变为世界。”因此,我们可以把“文化”理解为民族的历史地理知识、民族风俗、传统生活习俗、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和可以传承的价值观念。文化常识成为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载体。它可以培养和教育学生,影响他们的思维习惯和行为,帮助他们成长为有知识和道德信仰的“文化人”。
2.整理高考语文“文化知识”测试
1981年,“文学常识”题首次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 1983年,“文学常识题”改为“汉语常识题”。除“古代文化常识”外,还包括听写、文体知识、作家作品常识、汉字形成知识等。1984年以后,高考每年都列入文化知识题,逐步涉及历史知识(1986)、历史典故、传统故事、对联(1987)、历史地理和古文献知识(1989)、古诗词描写的传统等。节日(1993)、传统礼貌称谓(1994)、古文字称谓(1995)等中国传统文化常识。 ①
从近三年高考卷子来看,2014年考纲考了《杰布朗》、《南脸》、《故事》、《春秋》。
2015年新课标一卷考“进士进士”、“兵部”、“庙衔”、“太子”;新课标卷二考察了“人名字”、“谥号”、“后继者”、“阙”。
2016年国卷一考《宰相》、《建楚》、《有司》、《契丹》;国卷二考“中宫”、“陛下”、“礼部”、“乙己”;国卷三考《礼部》、《教房》、《司》、《知事》、《两都》。
可见,国家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试卷重点考核古代传统文化知识中的“爵位、传承制度、科举司法、古籍知识、历史地理、风俗节日”。内容广泛、范围不确定、考试内容不规范。内容碎片化、碎片化,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记忆准确性都有较高的要求。
3.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知识积累的现状
长期以来,文化知识在高考内容中所占比例有限,且内容复杂,难以总结规律,在教学中被忽视。仅因高考原因,教材中会删减部分内容,以供单独参考。由于各个知识点的内容是孤立的,并且不时出现在各个章节中,因此教师讲授难度较大,学生记忆起来也费时费力,效果也不大。
4、教学实践中积累文化知识的方向与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教学要让学生阅读优秀的中国古代作品,体验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遗产奠定基础。”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在五册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教授古诗词散文时,应注重探究古代文化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恰当地阐释其相关的深刻内涵。到现实。
高中涉及到的文化知识具体可以分为如下:
(一)制度与官员:宗法制、分封制、特许制、客臣制、古官俸禄退休、三省六部制、九品官法、三大臣九大臣等。
(2)教育科举:察举、正批、孝、书院试、童试、乡试、科举、殿试、进士、举人、进士、涟源等
(3)经济制度:井田制度、耕地制度、土地占有法、均田制度、均产、均等。
(4)古籍常识:人物传记、纪事、日常生活笔记、方志、书籍、善本、十三经、二十四史、《四库全书》、七歌。
(5)历史地理:“华夏”“中国”“九州”的由来,四大名镇,洛阳历史等
(6)古代礼仪:禅宗祠堂、丧葬习俗、五衣、夺情、冠礼、钗礼等
(7)风俗节日:元旦、壬辰节、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社团日、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对于上述精心分类的文化知识,教师应进行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理清概念之间的内在关联,努力探索学习和积累文化知识和总结有用经验的方法,教会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了解其当代意义,摒弃死记硬背,采取灵活记忆、分类记忆,条理清晰,提高效率。希望通过本文的讨论,能够为高中语文教学中文化知识的积累提供一些可行的建议,为语文教育目标的实现贡献微薄之力。
注:
①⒅1.文化常识: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载体[J].社会科学论坛,2009(第12部分)。
参考资料:
1.沉霞。将文化知识融入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文学教育,2010(7).
2、任浩志。国学综合知识[M].中国友谊出版社,2010(9).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范文第3部分
摘要:文言阅读能力是高考语文考试的重点之一。要提高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必须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教师要把传统文化知识教育融入到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没有文化障碍,顺利完成文章的阅读和理解。
关键词:文言教学、阅读障碍、文化积淀、论文突破、专题讲解、可持续发展
文言文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语文教学大纲规定任务的重要途径。但在高考的压力下,我们的文言教学却变得越来越功利化。许多学校的文言教学完全变成了为高考做准备的技术训练,彻底割断了文字、文学、文化、文明之间的紧密联系。文言文在教学上几乎成了“外语”课,这不仅损害了文言文的文化传承功能,也伤害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这种急功近利实际上影响了高考成绩本身,因为文化在语言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从2014年全国高考各类语文试卷文言阅读选题分析中不难看出,文化教育的缺失必然会对文言阅读造成障碍,最终影响文言考试。分数。 《新课程标准卷(一)文言文《旧唐书·于休烈传》阅读摘录提到:“宰相李逵嫉妒贤人,用秀丽编修国史,与自己平起平坐。他嫉妒了,便以酒祭国子,权留史馆编撰。 “不介意。”这句话要求学生确定正确的阅读节奏。如果学生不能弄清楚句子的意思,他们就无法区分。要理解单词的意思,需要有古文功底。文化知识,即中国古代的史家文化。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视历史的国家,历代历朝历代都非常重视“修史”,能够参与修史就是一项重大荣誉。所以,丞相觉得修烈写国家历史与自己并列是一种耻辱,所以想方设法把他赶走。
闽卷节选自明代张岳《小山类稿》中的《张祖传》。文章提到:“当时,命令百姓耕种八公顷以上的土地,并选其子孙之一为官。当县传召到来时,祖先们不能接受,所以他们带着娟芬说:“我是官员?”“这句话虽然不是作为考点设计的,但学生们在阅读时难免会产生疑问。在县里当“官”,也就是现在的“公务员”,是别人求之不得的事。张祖为何不接受?而他又说:“我和官员?”言外之意就是他不是官员,而且对“官员”充满了不屑。这还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官方文化。隋唐科举制度出现后,通过科举获得官职是主要途径,受到人们的尊重,其他途径受到鄙视。唐代以后,“官”与“官”被明确划分为两个不同的阶级。人们重视官员,但也轻视官员。他们还认为,官员长期与百姓接触,经常做坏事,“心肠不好”,又不是科举出身,所以不能升官。宋朝以后,一旦做了官,就很难终身做“官”了。 《水浒传》中的宋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正是这样的文化背景,让张祖不愿意当官,因为一旦当了官,你就一辈子都是小官了。
川卷选自《梁书·王筠传》。文中提到:“平年元年,人因母忧而离职。君有孝性,毁生育礼,侍奉天子后,久病不愈。”时间。”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的孝文化和丁酉制度,就很难理解王允的做法。
人物、文学、文化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在文言文教学中忽视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文言教学中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积累必要的文化知识,有利于提高文言文的整体阅读能力。具体来说,可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突破课文。课堂上明确课文涉及文化知识,既增加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又适当积累了文化知识。古代文化的知识非常广泛,从天文、地理、伦理到经济、社会、风土人情无所不包。教师在教授经典文章时,应有意识地有计划地讲解文章中涉及的文化知识。他们可以采用穿插教学的方法,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古代文化知识。例如,在教授经典高中课文《鸿门宴》时,谈到“项王、项伯坐东,亚夫坐南,沛公坐北,张良坐北”等宴会座位安排时,西方”,应该结合文字清楚地解释了中国古代的宴会礼仪文化和座位安排的等级制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了解此时的性格、心态和世界形势,还能增加课堂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积累古代中国知识。文化知识将为今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是对古代重要文化常识进行“专题解读”。为了提高学生对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教材还安排了适当的专题讲解,但课文范围太小,内容太少,不足以满足学习需要。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我能够对学生在文言阅读中所掌握的常见文化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并帮助学生对相关的常见文化知识进行梳理、列表,系统掌握。例如古代的记日法、记时法等。古人最常用的记日期方法是“月相日期法”。通常为“朔”(农历正月初一)、“望”(中、小月十五、大月十六)、“己望”(望后一天) 、“会”(每月的最后一天)。 “七月希望”一词出现在《赤壁赋》中。古代计时方法包括“五更”计时方法:第一更(19-21时)、第二更(21-23时)、第三更(23-1时)时钟),第四更(1-3点),第五次更新(3-5点)。比如张岱《湖心亭看雪》中出现“变”字:“是变之日。”比如要了解古代的礼仪文化,有吉礼,主要是指祭祀神灵、祭祖的礼仪,比如“祭”:古代祭祀时所用的动物。 《曹刿论战》载:“祭玉帛,不敢加之,必信之。”还有成人礼,即与个人成长有关的礼仪,主要有“冠礼”和“簪礼”。所谓加冕礼,就是指男子的成年仪式。男子满20岁时举行加冕仪式。簪礼是指女子的成年仪式,女子年满15岁时举行。 《送东阳马生序》载:“受加冕,仰慕圣人之道。”
又如古代的禁忌文化:古人对“死”有一个禁忌的称呼,皇帝的死被称为“崩”。 《出师表》有“先帝半途而废”之说。人的名字也是皇帝所忌讳的,如《捕蛇者说》中的“须观者风度者自知”。 “人”就应该是“人”,这是李世民的忌讳。教育和科举制度文化,如医生、教授等,《孙权劝学》包含:“为什么要让你的医生当医生?”将军、医生等。熟悉这些文化常识对于学生学习文言文有很大帮助。
三是引导学生扩大阅读面。古典汉语研究与现代文学研究有相似之处。需要大量的阅读积累。 “书读得越多,中国人就越好”这个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将其运用到文言文的研究中则比较困难。 ,因为文言文和现代汉语不同,学生自己不一定能理解。因此,很少有学生会主动阅读古典文学作品。没有读书,就没有积累。没有积累,他们就无法理解中国古典作品,更没有兴趣。教师要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帮助学生消除阅读困难,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以指定阅读文章,在学生阅读中遇到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并经常与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引导学生积累古代文化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宽阔的道路。
在文言文教学中注重文化教育,不仅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而且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它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语文教学的正确选择是摒弃功利性的教学理念,实现高中文言文教学的文字、文学、文化三位一体。
参考资料:
[1]谢祥贤.语文教育学[M].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周晓红.高中文言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J].管理观察,2010,(17).
[3] 李玉华.论传统文化教育在文言文教学中的渗透[J].中国语言文学学报,2007,(14).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例文,第4部分
1.高考文史常识试题分类
1.姓名及职称类别
(1)(2007年国卷第12题)皇帝正寝的谥号取决于他生前的行为。下列哪个是谥号( )
A.秦始皇 B.汉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
本题考察的是我们在影视作品、阅读报纸、网络中经常遇到的古代皇帝的谥号、年号、庙名。
(2)《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二十六年,下令“改民为干受”。秦始皇在位三十一年,下令“令贵州主归石田”。贵州首领的称号在战国时期被广泛使用,其含义与当时常见的“百姓”、“百姓”相同。下列选项中,指的是普通民众的是( )
① 黎叔 ② 百姓 ③ 演员 ④ 黑帮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本题考察的是普通人的姓名。常见的有布依、千手、利民、生民、蜀民、隶书、苍生、梨园、猛等。
2.天文历法类:
(宁夏卷24,2008)中国古代,十二生肖与“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相结合,组成十二地支。十二生肖。相传,唐太宗因属鸡出生,酷爱斗鸡。唐太宗出生的年份应该是( )
A.庚申年 B.癸卯年 C.申辰年 D.乙酉年
3.古代地理
(2010年新课程标准卷)西周封建制度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省区中,以西周封建国家命名的省区是( )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本题通过地名考察古代的分封制度。
4.风俗礼仪
(国民卷12,2007)古人云:“谨慎追古,民德便坚”。强调祭祖、哀悼死者的教育作用。此主张属于( )
A. 儒家 B. 道家
C. 墨家思想 D. 法家思想
本题考察古代传统文化对世俗礼仪的影响。
5. 正式考试
关于中国姓氏的起源,唐代刘芳说:“姓出自国家,则齐、鲁、秦、吴;姓出自谥号,则文武有成者为宣;姓出自谥号,则文武有成者为宣;姓出自谥号,则文武有成者为宣;姓出自谥号,则文武有成者为宣;姓出自谥号,则文武有成者为宣;姓出自于国,则为宣。姓从商,是巫匠陶。”以此类推,王、侯、公孙等人的姓氏应由他们衍生而来。自从 ( )
A. 姓氏 B. 城镇名称 C. 头衔 D. 官方名称
6.文史经典与史论
《唐初编》(2011国卷12)《隋书·经籍志》,确立了中国古代记录书籍的四类原则。汉代乐府民歌应记载于( )
A. 经典部 B. 历史部 C. 副部 D. 收藏部
7.古建筑
中国古代常用青龙、白虎、赤鸟、玄武等来代表不同的方向。唐初,秦王李世民攻打宫城玄武门,杀死太子李建成,立他为新太子,即位。这史称“玄武门之变”。宣武门应该位于宫城市( )
A. 东门 B. 北门 C. 西门 D. 南门
8. 五要素
(2010国卷十二题)中国古代常用五行来解释朝代更替,称为“五德”。每个朝代在“五德”中都有相应的顺序。汉朝被定为“大德”,汉朝曹魏通过“退位”应该是()
A. 善德 B. 木德 C. 水德 D. 土德
2.为历史高考储备中国历史知识
1.姓名及职称类别
(1) 皇帝称号
①谥号。谥号是根据死者生前的事迹来评价的,可分为褒贬两类
②寺庙编号。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殿时所给予的名字,是功德的象征。一般称一个国家的创建者为“祖”,继承者为“宗”。
③年号。它是皇帝年表的名称,最早由汉武帝创制。
2. 天文历法
(1)农历。中国长期使用的一种传统历法,它利用朔望周期来确定月亮,利用闰日使年平均长度接近太阳返照年,利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业生产,所以称为农历。
(2)四个季节。指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用孟、中、吉代表每个季度的三个月。
(3)二十四节气。古人用节气来反映四时、气温、物候等情况。
(4)天干地支。古人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组成六十对,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
3.古代地理
(一)关中。古人称函谷关以西地区。
(二)西域地区。古时指新疆及西域地区。
(3)三秦。指潼关以西的关中地区。项羽灭秦后,将此地赐给秦朝三位投降将领,故名。
(4)山水阴阳。古时候,南边有山,北边有水,为阳,北边有山,南边有水,为阴
4.风俗礼仪
(1) 举起箱子,眉毛扬起。在古代,妻子给丈夫递食物时,必须扬起眉毛,以示对对方的尊重。
(2)【伯(孟)中书纪】长弟之序。
(3)生日和星座。人出生的年、月、日、时,都由干支相配,共组成八个字。
5.古代官职
(1) 总理。封建国家中协助皇帝处理政事的人。
(2)一般。在先秦、西汉时期,是将军的最高爵位。
(三)枢密使。枢密院最高官员,掌管军事事务。
(4)太尉。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
(五)士大夫。指有较高威望和地位的官员或知识分子。
(6)诉讼。松州县武官的名字,负责练兵、督办缉拿盗贼等工作
6.官方选拔系统
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例文第五部分
(一)教学中重文史不重文学作品,重教师主体而不重学生个体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主要由文学史和作品选两部分组成,其中文学作品是核心。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学生可以逐步熟悉汉字的特点、古代汉语的基本规律、古代文学创作的理论。还可以了解古代作家的创作意图和创作手法以及古代文学作品的不同流派分类和不同风格。风格特征。然而,许多教师仍然更喜欢文学史的教学。他们愿意占用大量的面对面教学时间,向学生传授文学史的基础知识,从宏观的角度梳理文学的发展。对于教学作品,大多将文学作品作为确认文学史的辅助材料,泛泛而谈,错过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中国古代文学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占据主导地位,其教学内容往往被视为“金科玉律”,不容质疑;学生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的实际学习能力和不同兴趣往往被忽视。很多时候,课程教学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考核重知识轻能力,重期末考试轻考核学习过程
与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状况相对应,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考核也相对僵化和死板。一是考核结构存在“一考定终身”的倾向,即以期末考试成绩作为决定课程成绩的绝对标准,而忽视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考核。评估结果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真实的学习状况和学习需求。二是考试内容比较教条。教师的命题多以日常教学讲义或课本为依据。命题内容多局限于重大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大师及其文学史上的代表作,如建安风采、李白诗歌的浪漫精神等,此类问题具有局限性。 ,方向性很强,导致学生很难进行独立评论并提出创造性见解。三是评估缺乏科学的评估模型。日常作业和试题的批改一般由教师独立完成。即使学生参与,也大多根据教师提供的标准答案进行评判,从而忽视了文学批评和个体学习的多样性特点。特征。评估完成后,多以报告结果为主,很少有针对性的评估分析和评估反馈。
2、地方文学对推动中国古代文学评价改革的积极作用
地方文学是指记录一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科技、教育、风土人情等内容的地域文学。它具有地域性、原创性、多样性、永久性和稀缺性等特点。地方文学因其“包罗万象”的内涵,在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文化事业、学术研究、教育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考核中适当引入乡土文学,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增加考核的学术内容,增加课程的关注度,扩大课程的影响力。该课程对中国古代文学的传统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该模型具有一定的修正作用。
(一)树立教学作品观念和学习原创经典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