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杂志为双月刊。成立于1986年。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编辑单位:《地球物理学进展》主编部 编辑:刘光鼎。主任 主任:刘少华博士国内刊号:CN 11-2982/P 国际刊号:ISSN 1004-2903
刊名:地球物理学进展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刊期:双月刊
出版地:北京
中文版式:大16页?
几篇地球物理原理典型论文
在现实生活的学习和工作中,每个人都必须接触到论文。论文是描述学术研究成果、进行学术交流的工具。那么,如何写论文呢?以下是我整理的几篇典型的地球物理原理论文。我希望他们能帮助你。
标题:
我们来谈谈一些典型的地球物理原理
总结:
地球物理学是一门地质和矿物学科,研究从固体核心到大气边界的整个地球。涉及的基本原理涵盖了物理学、地球化学、地质学等学科的综合内容。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值计算能力要求很高。本文重点总结讨论解决地球物理问题所必需的几个基本原理。
关键词:
典型;地球物理学;原理
从地球物理学的构成来看,主要分为两种。一是研究大尺度、一般原理的学科,称为理论地球物理学;另一个是石油、金属、非金属矿产的勘探或解决其他地质问题,对,叫应用地球物理学。显然,理论地球物理学是实际应用的前提,地球物理学基本原理是理论内容中最基本的部分。
1。地球形状重力的基本原理和重力分布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它有自转和公转运动。通俗地说,地球的形状是一个椭球体,两极稍扁,赤道稍凸。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常见课题。其目的是利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面点的形状、大小、位置和地球重力场的精细结构。地球的形状主要由地球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地球非常接近一个旋转椭球体,半长轴为6378136米,扁率为1:298.257。严格来说,地球的形状应该是指地球表面的几何形状,但地球的自然表面极其复杂。因此,从科学上讲,人们把平均海面形成的大地水准面及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现象视为对地球形状的研究。物体,因为大地水准面与地球表面的形状非常相似,具有明显的物理意义。然而,大地水准面并不是简单的数字表面,无法直接在这样的表面上进行测量和数据处理。从力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地球是旋转的均质流体,那么它的平衡形状应该是旋转的椭球体。于是人们进一步设想用合适的旋转椭球体来逼近大地水准面。要确定这个椭球体,只需要知道它的形状参数(长半轴a、扁率α)和物理参数(引力常数GM和自转角速度ω)。最接近大地水准面的椭球体称为平均地球椭球体。如果能够确定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之间的偏差,即大地水准面与椭球体之间的差值(大地水准面间隙N)和倾角(垂直偏差θ),那么大地水准面的形状就可以完全确定。
地球引力源自牛顿万有引力定律,即宇宙中任意两个质点相互吸引,它们的引力与其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质点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他们。地面点的近似重力值为980加仑,赤道重力值为978加仑,极地重力值为983加仑。由于地球的极曲率及其昼夜运动,重力往往从赤道到两极增加。地球重力的大小和方向仅与吸引点的位置有关。理论上,它应该是恒定的。然而,重力会随着时间而变化,即不同时间在同一点观测到的重力是不同的。
2。地震和弹性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规律
地震波是在地下传播的振动,必须与岩石的弹性有关。一般认为岩石是完全弹性体。科技论文在地震波计算中,地球介质可以视为各向同性的完全弹性体。在地震波理论中,通常将地球介质视为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的介质,这只是一个简化的假设。实践证明,这种假设可以大大简化分析,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获得与观测结果相当一致的结果。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主要有两种方法:动力学方法和运动学方法。动力学方法是直接求解波动方程,研究平面波在平面上的反射和折射、均匀半空间和平行层状空间中的地震面波以及球对称模型中地球的自由振荡。这种方法比较复杂,本书不予介绍。我们介绍的是第二种方法:运动学方法,将波动方程的求解简化为波传播的射线理论,利用地震射线的概念来研究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运动学特性。
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的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基本原理。一是惠更斯原理,即在均匀弹性介质中,点振动源产生向四周传播的球面波。当距离r趋于无穷大时,球面波前的半径很大,曲率很小。此时球面波退化为平面波;第二个是费马原理,即将地震波沿射线的行进时间(传播)与沿任何其他路径的行进时间进行比较。是最小值,换句话说,波总是沿着传播时间最少的路径传播,也称为费马极小原理和射线原理。
综上所述,惠更斯从波前的角度描述了波在介质空间中的传播规律,而费马原理则从波射线的角度描述了波的传播规律。
3。地球的磁现象和地球的电特性
地磁现象是指分布在地球周围空间的磁场。地球的磁场近似于位于地球中心的磁偶极子的磁场。它的磁南极(S)大致指向地理北极,其磁北极(N)大致指向地理南极。其磁力线分布特点是,赤道附近磁场方向为水平,两极附近垂直于地表。地球表面的磁场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并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地磁北极和南极与地理北极和南极相反。地磁场由基本磁场和变化磁场两部分组成。基本磁场是地磁场的主要部分。它起源于地球内部。它比较稳定,属于静磁场。变化的磁场包括地磁场的各种短期变化,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相对较弱。地球磁场的变化可分为两种:平静变化和扰动变化。地磁场的强度约为0.5-0.6高斯。
根据大气电现象的检测,从静电的角度来看,大地和大气近似形成一个漏电的球形电容器。大气电测量表明,靠近地球表面的电场垂直于地球表面。晴天时,其值约为E=100V/m,而地球表面的电荷密度为-8.85×10-10C/m2。因此,可以计算出地球表面携带的总负电荷为4.51×105C,大气的电流密度约为-3×10-12A/m2。总电流约为1350安培,大气中消耗的总电功率P=5.2亿瓦。由于整个地球的自转,正电荷和负电荷被分离。正电荷分布在地球的核心,负电荷分布在地表,进而在外层产生环形电流。电流的方向是从东向西(电流的方向与负电荷的运动方向相反)。因此,地磁是从南向北产生的。
4。结论
了解地球物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原理,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同时对梳理地球物理学的整体内容有很好的作用。笔者也建议广大在校学生可以从最基本的内容开始学习,这样才能在以后的进一步学习中拥有一定的优势。
参考:
[1]滕继文.我国地球物理研究面临的时代机遇、发展空间与挑战[J].地球物理学进展,2007,04:1101-1112.
[2]唐经天,任正勇,华细蕊。地球物理中的电磁场正演模拟与反演[J].地球物理学进展, 2007, 04: 1181-1194.
[3]陈云泰,滕继文,张中杰。地球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J].地球科学进展,2001,05:634-642.
[4]霍振华,戴世坤,姜其云。地球物理中电磁场积分方程的正演模拟[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4,02:742-747.